分类目录归档:生活

收录日常、读书、观影等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

今年会好吗

开年才没多久,2022年就快过完六分之一了。不禁发出内心的疑问,今年会好吗?我想答案是不会了,历史的进程就像一艘巨轮,要想改变航向很难,一旦开始转舵,要想回到原来的航向,也会很难。 这两年来,各种离奇古怪的事情变得稀松平常。人们开始麻木和漠不关心,满腔的激情逐渐消退,热情和耐心也逐渐被耗干。理性和保守被激进所取代,客观规律在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前荡然无存。 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在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花言巧语中逐渐撕裂。事物正在发生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基础正在不断代谢,量变正在不断积累。粮食和能源的话题逐渐走向前台,开始影响地球上每一个生物的日常生活。 2021年或许是过去三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可... >>阅读更多

客观规律与人的意志

人们常说,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意思是说,无论怎么做工作,都没有办法改变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 然而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基础发生改变,上层建筑也会随之变化。这里面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说,世间万物总是变化的,只要条件改变,结果就会发生变化,归根到底,就成了时间问题。变化是永恒的,所以说,如果想要改变,就要学会潜移默化,否则一定要防微杜渐。 最近总是在想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或许是觉得无力和悲观,也或许是想从虚幻中找一点希望。因为确实看不见前方,能看见的,是焦虑、混乱和疯狂。 ... >>阅读更多

成都市人民公园晒太阳

昨天天气很好,一早起来便看到窗外的阳光,于是中午吃过饭就去了人民公园晒太阳。 第一次来这里,从西门进园。看到了著名的保路运动纪念碑——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纪念碑的风格和广汉房湖公园里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风格很像,应该是同一时代的设计和施工。 当然,晒太阳是不能光晒太阳的,来人民公园还有个目的,是趁着如此美好的冬日暖阳找个地方喝茶,人民公园里有个叫鹤鸣的茶社,已是有百年历史了。买了张带评书的茶座票,一碗盖碗茶就坐下了。四川人在冬季对太阳有着莫名的执念,只要一出太阳,绝对是倾巢出动,大小坝子一定会挤满喝茶晒太阳和摆龙门阵的人,从老人到小孩无一例外。 难得的闲暇时光,还有冬日的暖阳,真是美好。 ... >>阅读更多

黄龙溪一游

月初疫情之后,各地相继要求本市人员非必要不离开,所以最近半个月算是被半困在成都。10号趁着天气好,决定去双流一个旅游景点晒太阳,提前做了功课,景区餐饮都歇业了,仅限散步游览,所以中午吃了饭就驱车前往。健康码、场所码、行程码查验过后,来到黄龙溪古镇,可谓凄凉惨淡,除了两三家本地人开的小超市还开着,其余铺面全部关了。想到几年前来这里时,人山人海,甚至挤得手机都没有信号的情景,内心一阵感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整个古镇景区,除了我们和巡逻的防疫工作人员,其他游客大概只有六七个人,倒也显得安全了。 入冬后,银杏叶也相继变得金黄而开始脱落。反复的疫情把人整得身心憔悴,不知何时是个头。悲观的情... >>阅读更多

立冬的前一天降温了

在立冬的前一天,温度骤降。 新闻早有预报,说寒潮南下。起初没当回事,因为这两天温度变化不大,甚至还有一两个小时的昏昏太阳。中午过后,竟然下起了毛毛雨,快天黑的时候,开始吹大风了。冷风伴随着细雨,加上温度的骤降,标准的冷锋过境。室外温度仅10度了,降幅在5至8度之间。 每天都有零星的新增病例,感觉传播链已经清晰了,就看接下来两周密接者和次密接者会不会爆雷。也正因为如此,盆地也紧张了起来,周边县市都相继建议本地人不要外出其他县市,如临大敌,褒贬不一。 想起哈萨克电影《鲜花》里的一句台词:生命的长河直直弯弯,有时平静,有时波澜,珍惜生命的人啊,才能勇敢地跨越万水千山。 ... >>阅读更多

热水器维修记

之前提到热水器坏了,出热水的地方有点漏水,因为是夏天也没修。这冬天到了,出差回来,天冷了再不修就很麻烦了。下午天气好,出了点太阳,想着正好有时间就在大众点评上搜了一家附近的家电维修,打了电话过去,像是个老板娘,又像是个中间商,回答很干脆,说马上安排师傅联系我,只过了三分钟,维修小哥就打电话来询问住址了。 维修小哥在电话里说上门检查,无论最后修还是不修,都有30元上门费。我一想也合理,就表示同意,还提示对方带上可能需要更换的水管或水箱。小哥年龄不大,二十岁出头,看样子像职中毕业,带着工具包上门来了,手脚麻利,拆开热水器外壳,阀门一开就找到了漏水点。然后说这款热水器比较老了,水箱也是老款式,如今的... >>阅读更多

对游牧民族的一点思考

前段时间看了有关河西走廊的纪录片,最近又看了一些与之历史相关的文章,这些涌来的知识和观点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去了解这些故事的来龙去脉。于是,我打开地图,忽略掉省界、国界、洲界,剩下的便只有陆地和海洋,只有山脉、河流、沙漠和平原。耳朵里似乎也传来了马蹄声、刀剑碰撞声、冲锋吼叫声、骆驼队铃铛声、商贩吆喝声。 历史,它真实的模样究竟是什么样的,古代既没有照相机,也没有录音机,仅留下的称为史的文字记载,真实性又有几分?隋朝有个叫裴矩的人写过一本书叫《西域图记》,记录了西域各国的地理资料,我觉得其地位不亚于后来清朝魏源写的《海国图志》,因为这两本书都是起了科普的作用,是了解未知地理领域很好的途径。但非常... >>阅读更多

关于耕读

耕读,和它的字面意思一样,一边耕种,一边读书。这是旧时农耕社会读书人的写照,在工业化之前,社会的分工并不明确,几乎每个家庭都需要自己解决衣食住行的全过程。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读书,旧时的知识体系和社会秩序就这样独立于官学之外,在千百年里传承了下来。 如今的社会分工已经相当明确,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专业的人员从事其中,读书人可以免于操心体力劳动而专心读书。乍一看,这不就是在说在校学生吗?但我想说的不是学生,我想说的是如今“耕种”时的“读书”。 对大多数技术工种而言,在获得了此项技术后,已基本能胜任相应工作的需求,如司机、电工、木匠等。因此在随后的岁月里,都要依靠着这门技术谋生,只要行业不被瓦解,这门... >>阅读更多

还是要交朋友

最近几天生物钟比较乱,几乎是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现在是4时35分,我还毫无睡意,根据这几天的经验,我知道要过了7点,睡意才会来。 躺在床上,窗外只有空调外机的声音,我忽然想到最近两年与同学朋友的聚会时间少了很多,现在最常聚的就是那么两三个人,再不像以前一样,聚会就是一大桌。或许是现在都工作了,再无精力叙旧了,那些成了家、买了房的,都为生活所迫,或许周末了也没法休息,又何谈与朋友聚会呢? 回想这两年,除了和同事打交道比较多之外,我几乎没有结交过新的朋友了,我不愿意把工作带进生活,所以即便是聊得来的同事,我也很刻意地不把同事情转变成友情。仔细想想,这可能是我的问题。 我所知道的,同龄人的心态是这样... >>阅读更多

秋风萧瑟

禁足十七楼,三日未开窗,不见天日。忽闻窗外风声大作,拨帘探之,时至正午,厚云蔽天,未见阳光,乃觉已秋分又三日。思绪所致,故作此篇。 夏天过渡到秋天,其实很简单,只需三五个阴天,外加一两场绵密的秋雨,待雨停后,天不再放晴,说明夏天已经远去。在此过程中,伴随之的是月饼、柿子、石榴和丰收的稻子。今年夏天的尾巴终究是没有抓住,没有玩上水。 最近有很多思绪,但都是一念之间的想法,终没有去深究。诸如两种引号(“”和「」)的使用时机和用法、城市间的同质化增加了生活的便捷但抹杀了一个城市的灵魂、疫情到底还会持续多久或者是不是有人希望它能一直存在下去、时代的一粒微尘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千百年来十字军与星月军在中亚...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