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只是载体

这是日本1988年拍摄的电影《敦煌》的观后感。

一个民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后,它的文明便有了延续下去的基础。中国的汉藏蒙如此,中国以外的英俄日如此。但古代与北宋同时期的西夏国,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结局却并未如此,反而是灭亡了。

或许,古代还有许多创造了自己文字的民族,但未能留下纸张或石刻,后人也不得而知,因此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里。那些有幸留下文字却不幸灭亡的民族,又给后人增添了它们的神秘,如西夏文、古埃及的象形文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

这些文明是如何消失的呢,是战争还是瘟疫,除了有史可考的记载,其余的,就只能是个谜了。

很早之前便听说过这部电影,拍摄背景是中日建交后的文化交流时期,改编自一部日本的同名小说。本以为是部讲敦煌的纪录片,但看完后发现是以北宋、西夏和敦煌为背景的故事片,故事与史实并不完全相符,但还是很精彩,尤其是电影中沙漠的镜头,后来的《东邪西毒》可以与之一比,配乐也很棒。

电影的男主角赵行德科举失意之后从北宋到了西夏学他们的文字,其中有段西夏国王李元昊与男主角的对话:

李:行德,我的宋国语说得怎么样?

赵:您说得非常好。

李:你觉得我为什么要学宋国语言呢?

赵:(沉默……)

李:那是因为宋国文化比西夏进步,而且宋国比西夏更强盛。但是现在大不相同了,西夏有西夏的文化,有西夏的语言了。行德,西夏的语言与宋国的语言,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

赵:我觉得语言是没有优劣的。

李:没错,是没有优劣之分,弱者必须学习强者的语言,只有这样而已。如果西夏征服了宋国,宋国的人都会争先恐后学习西夏语言,学习西夏文字。

历史并未如电影中的李元昊所愿,他们的文字和语言也都失传了。

但电影中他们的对话,我认为是精彩的。放到现在来看,也是实用的,当今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用不同的文字记载下去。要学习先进的东西,就得学习他们的语言和文字,这并非是说他们的语言文字更先进,而是用他们的思维去理解,才能得其精髓,这也算是“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不二法宝了。

看电影只是为了消遣,但电影中他们的对话也着实让我思考了一下下。

除非注明,三棵树阁文章均为原创,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sksren.com/archives/1121.html

文字只是载体》有16个想法

    1. 三棵树人 文章作者

      是的,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都是符号,都是一种载体。
      只是有的文字,还要有使用它的后人传承,它的记录才有意义。

      回复
  1. Sherry

    敦煌!之前在图书馆闲逛,看到一本写关于研究敦煌文化的书,席地而坐,差不多两个小时看完,都没来得及借回来看,敦煌这样的地方,是人生必去的,作为华夏人,作为人,都是。

    回复
    1. 三棵树人 文章作者

      敦煌这个地方,以前肯定也是一片绿洲。一定也是像阿姆斯特丹和香港那样作为贸易和文化的交汇地辉煌存在过的地方,只是后来丝路断了,也就衰落了。
      有机会真的应该去看看,从兰州出发,坐火车顺着河西走廊一路走过去。

      回复
  2. 独元殇

    没错,弱者要学习强者的语言,以前中国学德语,又改成学俄语,后来到现在学英语,,不过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学汉语了

    回复
    1. 三棵树人 文章作者

      学汉语的人多了,说明这个民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现今世界,主要的科学技术依然还是产自英语世界的,所以还是要继续向列强学习。

      回复

回复 独元殇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